留在歌声里的施光南
向外看一看
中国有三位著名的人民音乐家----聂耳 冼星海 施光南
施光南:“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,最大的悲哀就是临终前回头一看,发现自己没有留下脚印。这是施光南在鼓励别人创作时说的话,也是他自己的心声。而今他创作的每一部精品都成为他留在历史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。
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国务院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
这100人中有一位耳熟能详的作曲家就是施光南
当年他写下的那些歌——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、《祝酒歌》、《洁白的羽毛寄深情》、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、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等作品陪伴了我们很多年,至今犹在耳畔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,施光南缔造出了一个如美酒般散发恒久醇香的音乐世界,深刻而隽永。
施光南,1940年出生于重庆南山,祖籍浙江金华。24岁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,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,,时年50岁,在短短50年的时间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,也捧红了许多歌坛大腕。
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,在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重庆,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‘1940年酷暑的8月,一个新生命降临了,施光南出生了,他的到来给这个四口之家带来了惊喜,上边一个姐姐,一个哥哥都对施光南宠爱有加,父母也最偏爱老幺的他。晚来得子他们欣喜。但环境太艰难恶劣,母亲奶水不够,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子。施光南在母亲的怀抱里,在不时蹲防空洞的敌机空袭和饥饿中,光南慢慢长大。
施光南有一个姐姐、一个哥哥。大他十三四岁,父亲施复亮,著名文学家、翻译家,,,,。建国后,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,经常慈善救助他人,去世时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分钱。施光南的母亲钟复光,毕业于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大学,曾任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主任。
1944年光南4岁时,母亲不忍心把他独自留在家中,带他到自己任教的小学就读
童年施光南与父母的合影
音乐老师总到母亲前告状,老师在上面教唱《两只老虎》施光南却唱起:“肚子饿了,肚子饿了,要吃饭,要吃饭,吃饭没有小菜,吃饭没有小菜,鸡蛋汤,鸡蛋汤。”儿时的他,天赋就在自编自唱里慢慢显露出来,施光南的处女作《春天到了》在1945年儿童节获得中小学歌唱比赛第二名!那时施光南还不到5岁!小小年纪的施光南表演节目,站在台上的他仿佛天生属于这个舞台。
50年代初,施光南随父母在北京定居,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度过了6年时光,他并不安心在这个一流的中学里读书,他的心早就飞进了音乐世界,他一直想上音院附中,可妈妈并不同意,无奈的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“音乐梦”。
1955年一个夏日,15岁的光南在报栏里浏览当天新闻,北京市少年歌咏赛获奖的节目单里有一首《懒惰的冬尼娅》,再看作曲者正是那位除了光南外世上再无人认识的“××斯基”!那是他发表的第一个作品,兴奋的光南好像和歌曲一道飞起来了,看着光南执著追求音乐的热情,不懂音乐的母亲也开始关心光南的音乐学习,领着17岁的光南去找钢琴教师,17岁学琴太迟了。”然而他不死心。没有专门的老师教,他就自己上钢琴练,遇到不懂的谱,就去找音乐教师问。可能是他对音乐有特殊的秉赋,没过多久,这个超龄而又无师的学生就弹得挺像样了。施光南由此迈上了音乐殿堂的台阶,在天津音乐学院上课,施光南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《瑞丽江边》广为流传,渐渐的,作曲界开始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锋芒初露的年轻人
施光南大学毕业正是文革时期,施光南分配到天津歌舞团工作,那时文化专制与歌曲创作水火不容,70年代初,施光南拿出了新作品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。这首一反当时格调的抒情歌曲,风传全国,紧接着,又创作了激情、奔放的独舞《鸿雁》的音乐。歌声壮美、悠扬,
当然不是七十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,而是诗人、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....
这让那些妒火中烧、靠追风逐浪发迹的人抓住了“把柄”。“资产阶级的轻歌曼舞”、“沙龙音乐”……一摞帽子扣在施光南头上,施光南被驱赶到农村去劳动“赎罪”
动荡年代结束,大地解冻。施光南久积于心的激情喷薄而出《祝酒歌》、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这些歌曲是音乐的新春,百姓对新生活的向往憧憬,这些歌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是----希望!
在中国乐坛上,曾经盛传过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,词作者韩伟和施光南,两人都是滴酒不沾的人,却在一起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《祝酒歌》成为美谈。在创作中施光南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,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,又使人听后热血沸腾,激情澎拜。
工作之余,施光南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,妻子洪如丁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学生,还是施光南的忠实粉丝,在施光南开演唱会的时候,洪如丁就经常翘课去听。
施光南找到了懂她的另一半,洪如丁也找到了自己仰慕的爱人,1972年他们结婚了,婚后两人相濡以沫,让人非常羡慕。婚后他们过着两地生活,妻子在北京他在天津,周末买车票回北京,只为看一眼心爱的妻子,几年后当施南光接到回京调令,兴奋地把自己积攒的一厚摞卡式车票都扔到了小河里
施光南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这首歌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。洪如丁生于七月,生日那天,洪如丁回到父母家等施光南来一起庆祝生日,但施光南迟迟未到,洪如丁就去巷口等他.....天色已晚,老远看见施光南骑着自行车过来了,嘴里还哼着曲调,施光南兴奋地说:“我要送你一件非常好的生日礼物!”洪如丁把手一伸说:“拿来!”施光南像小孩一样回答:“现在不给,回到自己家再给你!”
回到自家,施光南刚进门就坐在了钢琴边,掀起琴盖就弹了起来,施光南和着琴声高唱起来:“打起手鼓唱起歌,我骑着马儿翻山坡,千里牧场牛羊壮,丰收的庄稼闪金波……
”关牧村与施光南的师生情,那时的关牧村还是天津的一名工人,因为喜欢歌唱在工厂小有些名气。施光南在天津歌剧院工作,想请韩伟物色一个适合唱这首歌的女中音歌手。
韩伟在一家业余宣传队打听到关牧村,便带她去见施光南。关牧村激动不已,路上因为紧张摔下自行车。关牧村以饱满的热情唱起了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,施光南听完后特别兴奋
施光南很看重演唱者的艺德人品,他向周围人打听了一圈关牧村的为人品格,决定收”关牧村”为徒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”关牧村唱出了老师作品的激情,只有心中真正有爱的人,才会创作出如此动人的旋律,他的音乐承载着不止一代人的记忆...
人到中年的施光南每天都在与音乐激情的碰撞,几乎没有一天停下来,唯一能休息的时间---是指导女儿音乐
1990年4月18日中午,那一天施光南兴致很高,还与夫人开玩笑,故意藏起她的自行车钥匙,直到夫人上班时间到了才交出车钥匙,目送着妻子离开家门....
那一天接着发生的事情洪如丁一辈子都忘不掉,洪如丁在工作中,女儿突然打电话告诉她:“爸爸唱歌的时候,手突然麻木,已经把他扶到了沙发上。
施光南高扬的手臂麻木僵硬,赶忙叫女儿蕾蕾为他揉揉,女儿还没有反应过来,光南脸部肌肉猛的痉挛不止。手足无措的蕾蕾把爸爸扶到沙发上,马上给妈妈打了电话,洪如丁急赶回家,立刻把光南送到协和医院急诊。
结果是突发性脑溢血,心脏一时停跳。此刻施光南虽然恢复了心跳,但血压高达300,脑颅内大量积血压迫了脑神经和呼吸神经--这是脑死亡的征兆。
施光南在医院的救治过程很曲折,他被放在地下室的大病房里,那里病员和家属来来往往,病人之间只用宽幅的白布相隔,守候的家人难措其身,大众作曲家最后享受的是真正大众“待遇”。
“为什么不把光南送到医院的国际急救中心去呀?”光南夫人询问,“那里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最好的服务。”医务人员含糊答之。医务人员敬重和同情这位正在盛年的音乐家,却也爱莫能助,最后说出的主要原因是:不够级别!经过14天日日夜夜煎熬,最后施光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--中国失去了最优秀的年轻音乐家。
施光南永远告别了这个令他留恋不舍的世界。人们从此永远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音乐家。那时施光南一首曲子的稿费,直到他去世的前夕还是三五十元,有的只有10元,在施光南去世后,最后寄到中央交响乐团收发室的两份稿费,都是10元...他倒在钢琴上,倒在他的歌声里—他的一生就是一组传世的歌
“我深深地爱着你,这片多情的土地,我踏过的路径上,阵阵花香鸟语……”在施光南的葬礼上,反复播放的,就是他创作的这首《多情的土地》
如今听着这些歌曲,就仿佛施光南一直在,从没有离开过,.....